1923年湖南警察厅长帮毛主席脱险,解放后写信谋职,主席为他安排
警察厅长刘策成是赵恒惕的姻亲,他侄女嫁给了赵家做儿媳,手里捏着全城的捕人权,可巧,毛泽东当年在湖南一师读书时,他还是教历史的先生,一边是官场规矩要抓人,一边是师生情分下不去手。
警察厅长刘策成是赵恒惕的姻亲,他侄女嫁给了赵家做儿媳,手里捏着全城的捕人权,可巧,毛泽东当年在湖南一师读书时,他还是教历史的先生,一边是官场规矩要抓人,一边是师生情分下不去手。
1923年12月28日夜,长沙仓后街的煤油灯被寒风刮得摇晃,湖南省会警察厅厅长刘策成捏着赵恒惕亲批的缉捕密令,指节捏得泛白。
在北京,有一条铁打的规矩,是毛主席亲自立下的:亲戚故旧,不管是谁,一律不准找他要官要工作。
刘策成出生在1883年3月,湖南新邵县花桥乡田心村一个普通家庭里。那时候湖南乡村教育条件有限,他四岁就开始在私塾里念书,每天跟着先生学认字背书。八岁时全家搬到宝庆府城,接触到更多书本,他对历史和古籍产生了兴趣。十四岁那年,他考进县学,系统学习经史子集。1902
1950年北京中南海,毛泽东的案头堆着一摞信。警卫员扫过信封,嘟囔又是求安排工作的老乡信——自打建国后,这类信就没断过。毛泽东本要随手放到一边,目光却猛地顿住:寄信人名字那三个字,像火星子燎过记忆。
1950年秋,中南海菊香书屋内,秋风正透过窗棂,把案头几本古籍的书页吹得沙沙作响。就在这时,一封署名“刘策成”的信件,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打破了办公室原本的宁静。信封上那略显斑驳的字迹,仿佛带着岁月沉淀的痕迹,而信中老人的语气更是恳切到了极点:“吾年近七旬,身体虽
1951年初冬的台北街头寒气逼人。阔别大陆已逾两年的赵恒惕坐在昏暗茶室里,被随行记者追问一句:“当年为什么没把毛泽东除掉?”他抿了口冷茶,只回了半句:“他的能量太大。”话音很低,却带着掩不住的挫败。赵恒惕五年前踌躇满志,如今只能在异地回忆那场“棋差一着”。
“主席,刘策成已经到了北京,会馆的房钱都付不起。”——1951年5月7日黄昏,周恩来在勤政殿轻声提醒。毛主席放下手里的电报,眉心一皱,随即笑道:“老先生还是那股子倔劲,不劝自来。”